微生物除臭剂
一、产品主要性能
微生物除臭(CB-306)技术是根据微生物工程学、现代生物科学,将自然界中的有益菌(如:光合菌群、芽胞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发酵系的线状菌群)和BD菌群等,进行选种、杂交、育种、复合发酵等,一种菌的代谢产物成为另一种菌的生长基质和原料,通过这种相互之间的共生增殖关系,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这种复杂而稳定的微生态系统,生长着大量的如前所述的有益菌,有益菌可迅速降解氨气、硫化氢等臭气,改变分子结构,可短时间内使恶臭消失,病菌消除。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厨房垃圾,其有机质含量高达70%,用微生物进行处理,不仅可以使恶臭消失,病菌消除,还可将垃圾中的各种有机物转化成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功能的有机营养和腐殖质,有效地完成了物质的再生过程,是目前成本最低、效益最大、方法最环保的技术途径。
主要成分:光合菌群、芽胞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发酵系的线状菌群、BD菌群。
应用范围:各类污水处理厂(站)、垃圾处理转运站、垃圾填埋场、堆肥厂、污泥堆置区等场所的除臭灭蚊蝇及快速抑制腐败菌的生存和繁殖;石油、化工、合成橡胶、制药、食品加工、造纸等生产车间的废气净化,异味消除,持效期长。遵循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1、主要成分
光合菌群、芽胞杆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线菌群、发酵系的线状菌群、BD菌群
2、应用范围
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养殖场、屠宰场、污水坑塘、景观水域等;家居环境、办公场所、酒店娱乐场所、医院学校等;工业废水、臭气污染等
3、用法用量
1)垃圾中转站除臭
每立方米垃圾用1公斤除臭净化剂,稀释200倍后喷洒在垃圾上。每次运进新垃圾都要进行喷洒。
2)垃圾填埋场除臭
现存垃圾强化除臭:对垃圾场现存垃圾进行一次性强化除臭处理。用100倍除臭剂稀释液进行喷洒,每平方米垃圾裸露面喷洒1公斤。10天内须喷洒3次。
3)作业面(垃圾裸露面)除臭:将除臭剂稀释200倍,在填埋场作业面(裸露面)及渗滤液流淌面喷洒,每平方米喷洒稀释液1公斤,夏季(或华南地区)每天喷洒1-2次;华北(华南冬季)每2-3天喷洒1次。
4)养殖场除臭、圈舍除臭
将本品稀释200倍,均匀喷洒圈舍各部位。初期7天喷1次,连续喷洒2-3次后,待臭味减轻可10-15天喷1次。
5)化粪池除臭
根据粪便的容量,按1:1000的比例(每立方米添加1公斤菌剂)稀释后,均匀泼洒池中。以后按1:200的比例,每5-7天喷洒1次。
6)富营养化污水除臭
河湖、坑塘、沟渠、景观水域等,每吨水的菌剂用量为1-5公斤,7天内连续处理3次。水质好转后,20-30天处理一次。
7)有机污水除臭
屠宰场、食品加工业、造纸厂等有机污水除臭处理。按每吨污水加入5公斤除臭净化剂,稀释200倍进行喷洒或从污水排出口均匀加入。5-7天后臭气基本消除,水质明显好转。污泥沉淀物减少,尤其是油脂含量明显减少,有利于污泥的收集、运输和消纳。
8)厕所及下水道除臭
将本品稀释200倍后,直接喷洒在公共厕所的地面或坑内,或倒入抽水马桶和下水道中即可。
9)注意事项
1.遮光、阴凉处密封保存,保存温度5℃至40℃。
2.液体表面如有少量白色菌膜或浅黄色沉淀,属正常现象。
3.要随着垃圾污水量的增加持续加入除臭剂,尽量喷洒均匀,除臭方式因气候、收集方式、季节的不同需适当调整。
4.可以和某些化学剂配合使用,但不能和杀菌同时使用。
5.勿与食品饮料同储,远离儿童、孕妇。若溅入眼睛,用清水清洗15分钟;若误服,及时就医。
二、除臭机理
1)微生物除臭工艺比选
目前常用的臭气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吸附法、生物法、化学洗涤法、离子法、催化燃烧法、除臭溶液除臭法等。
1.物理吸附法:采用活性炭、沸石等多孔介质吸附恶臭物质,以活性炭应用最为广泛。该方法工艺较为简单,一次性投入少,但介质使用寿命短(一旦饱和需再生,甚至更换),处理效率不稳定,对高浓度臭气处理效率较低。
2.化学洗涤法:利用化学药液与臭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臭物质,以达到除臭目的。该方法见效快,但运行费用高,且存在二次污染。
3.除臭溶液除臭法:利用天然植物除味液吸附空气中的异味分子,并与异味分子发生聚合、分解等化学反应,使之失去臭味。该方法设备安装简便,建设周期短,投资低,但效率低,且天然植物除味液属于消耗产品,后续运行费用高。
4.离子法:利用高频高压静电特殊脉冲放电产生高密度高能活性离子,高能活性离子与臭气接触,打开臭气分子化学键,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气体达到净化的目的。该方法处理设备体积相对较小,自重轻,适用于布置紧凑、场地狭小等场合,但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5.催化燃烧法:一种通过热氧化消除有机物废气污染物的方法,有机废气在温度200~500℃和滞留时间0.3~0.5s的条件下被催化燃烧,分解为CO2和H2O,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有机废气。
6.生物法:是利用附着在反应器内填料上的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废气中的污染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和微生物细胞质。该技术除臭效率高、处理彻底、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运行费用低,被称为是一项绿色除臭技术。
2)微生物除臭工艺原理,过程分为三步:
①臭气同水接触并溶解到水中;
②水溶液中的恶臭成分被微生物吸附、吸收,恶臭成分从水中转移至微生物体内;
③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恶臭成分作为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从而使污染物得以去除。
微生物除臭是利用微生物细胞对恶臭物质的吸附、吸收和降解功能,对臭气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主要过程如下:通过收集管道,抽风机将臭气收集到生物滤池除臭装置,臭气经过加湿器进行加湿后,进入生物滤池池体,后经过填料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降解,将臭气成分去除。
生物法治理恶臭的技术凭借着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相当广泛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针对特定恶臭污染物筛选出高效脱臭菌并应用于实际脱臭系统的背景菌群落中,可以形成脱臭效率更高的优势菌群落.因此,除臭微生物的研究是生物脱臭的核心问题.
从垃圾填埋场的污泥和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筛选高效除臭菌株,并制成微生物除臭剂。通过实验室模拟小试研究了投加方式、投加比及培养基浓度等对新开发复合菌剂除臭效果的影响,并与国内同类产品的除臭效果进行比较,通过中试试验检验复合菌剂的除臭效果,同时结合传统微生物计数方法和分子生物学PCR-DGGE技术对微生物菌剂中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探究了其除臭机理。最后通过毒性实验检测其使用的安全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筛选得到7株具有较好除臭能力的菌株。小试结果表明,7株菌株对臭气浓度12 h、24 h、48 h后的去除率分别为50%左右、60%~70%、80%~95%。经过16s rDNA鉴定,这7株菌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菌属、溶藻菌属以及显核菌属,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逆性。
(2)开发了两种复合菌剂:将麦麸与EM菌液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混匀后发酵约一周,得到复合菌剂Ⅰ;将筛选出来的7株除臭菌接种到液态培养基中,恒温培养数天得到复合菌剂Ⅱ。
(3)不同投加方式影响复合菌剂Ⅰ的除臭效果。覆盖于污泥表面时,对NH3的去除率前期高于后期。24 h后对NH3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57.8%;48 h和72 h后对NH3的去除率分别为44.4%和40.8%。与污泥搅拌时,对NH3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24 h、48 h、72 h后的去除率分别为22.7%、54.4%和54.7%。另外随着投加量的减少复合菌剂Ⅰ对NH3的去除率逐渐下降。适宜的投加比为10%,此时对NH3去除效果最佳,72 h内对NH3的去除率为40%~60%。
(4)当培养基浓度为100‰,投加比为5‰时,复合菌剂Ⅱ对NH3去除效果最好,48 h后对污泥中NH3去除率维持在30%~45%;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合菌剂Ⅱ对NH3的去除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
(5)复合菌剂Ⅱ对NH3的去除效果好于EM菌液。24 h后对NH3的去除率比EM菌液高10个百分点左右;48 h后比EM高20个百分点,对污泥中NH3的去除率维持在30%~45%,对垃圾中NH3的去除率为25%~35%。中试结果表明,24 h后复合菌剂Ⅱ对NH3的去除率达到37.5%,臭气浓度下降了19.1%。
(6)微生物除臭剂主要是靠化学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去除NH3。复合菌剂Ⅱ的优势菌种为产碱杆菌、芽孢杆菌和显核菌,都是筛选的除臭菌株;复合菌剂Ⅰ和EM菌液都富含乳酸菌。这些菌株在发酵过程中产酸,使菌液的pH值为2.0~4.0,酸性介质有利于NH3的吸收,同时可以有效抑制恶臭产生菌的代谢活动,从而减少臭气的产生。复合菌剂Ⅱ中异养菌数量较EM菌液多,表现出较好的除臭效果。
(7)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菌剂Ⅰ和复合菌剂Ⅱ对小白鼠的生长活动无明显影响,不具有致死性、皮肤致敏性。两种复合菌剂都是安全可靠的。